各位,我们每个人都经常面临决策瘫痪的问题,意思就是面临很多选择,不知到底选择哪一个。
如何打败决策瘫痪呢?
答案是必须下苦功找到核心。比如,律师在结案陈词的时候必须只强调1—2个论点,而不是10个;老师的课程计划里可以包含50个要传授给学生的概念,但若想卓有成效,就必须集中精力让其中2—3个概念产生黏性;老板和干部必须表达出“人名、人名,还是人名”或是“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”这样的指挥官官意图,好让员工在各种情境下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希思兄弟认为:在某种程度上,“知识的诅咒”是无法避免的。因为分享信息可分为两步:解答和传达。在解答阶段,你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出你要和别人分享的观念。医生得要经历十年苦读再加医院实习才有资格提供解决之道,老板和经理可能要琢磨上几个月才能解决企业中的问题。
但问题就出在这里:解决阶段对你有利的因素会在传达阶段反过来阻挠你。
要解决问题,你就需要专业知识,但你无法把专业知识和“知识的诅咒”分离开来。你知道别人所不知道的事,又不记得自己尚不知道时是何种感觉。因此,等到要分享解决之道的时候,你会以为听众都像你一样。你会强调很多数据,这是你在解答过程必不可少的统计数字;你会发现没有人过后还记得。你会跟听者分享你总结的名言警句,是你研究分析了长达数月之后找出的首要真理;然后就像那位要求一线员工“股东价值最大化”的首席执行官一样,没有人弄得清楚你的总结跟平日工作内容有何关系。
希思兄弟认为:我们在训练人们如何“解决”和训练他们如何“传达”两方面时所投入的时间全然不成比例。你不用去学习什么沟通交流的课程,也可以轻松拿到医学院或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;大学教授必须修过几十门专业领域的课,却没有一门是关于如何教书的内容;若是开设一门“如何传达信息”的课程,很多人一定会笑掉大牙。
公司经理似乎都以为,只要从头到尾演示了一遍满是结论的幻灯片,他们就成功传达出了自己的观点,其实他仅仅是在分享资料。
等到他们发现自己所说的内容完全没有产生影响时,才会大吃一惊。各位学员,他们只分享了资料,并没有创造出有用或持久的观念,一点黏性都没有。
如何做到黏性呢?就是按照6大原则来,我们不必费心去猜别人能不能听懂我们的观点,而是应该问自己:“观点是否具体?”不必费心去猜别人会不会在乎我们的观点,而是应该问自己:“观点是否带有情感?
各位,今天就讲到这里,大家有什么心得感想,欢迎在评论区里分享留言,我们明天见。